
培訓老師指導童伴媽媽各種逃生繩結的打法

童伴媽媽體驗在高溫濃煙的狀態下如何進行逃生

心肺復蘇手法的演示教學

親子游戲安全知識大問答

孩子們體驗火災逃生演練

培訓老師講解溺水時如進行自救與施救方法

培訓結束后, 童伴媽媽、兒童及家長與培訓老師合影留念
7月27日至28日,中國扶貧基金會·卡特彼勒基金會童伴媽媽安全知識教育培訓”在吉安縣登龍鄉青山村童伴之家舉行。
安全知識教育培訓分為童伴媽媽系列課程和兒童及家長系列課程兩大版塊,分別從自然災害應急、火災應急、醫療應急、防爆防恐、防擁擠防踩踏、兒童自護知識等方面采用理論與情景演練相結合的方式開展,讓參訓人員對各種自救與施救的方法有更深的印象,在遇到危險時能夠保持鎮定,在保全自身安全的情況下,第一時間發揮出自身更大的作用。一是強化成人安全意識,加強童伴媽媽對留守兒童的安全教育。培訓老師從預防切入,以防溺水、防火災、防電擊、防性侵、防拐騙、交通安全知識等多方面內容逐步深入,到如何在發生危險的情況下進行自救等方面進行了詳細的講解與示范。課程中穿插著情景模擬與體驗活動,童伴媽媽們都紛紛向前體驗了一把。二是幫助兒童識別生活安全風險,提高自我防護能力。為進一步提升孩子們的自我防護意識及一些基本的自救知識技能,培訓老師為孩子們上了一堂生動的自我防護及自救的課程,講解過程中以老師提問孩子回答、情景模擬以及實際操作等形式,幫助孩子們樹立自我保護意識,學習自我保護方法,受到了孩子和家長們的一致好評。
此次培訓,以自身防護及安全應急救援知識為抓手,為童伴媽媽樹立在后續開展活動期間以“防為上、救次之、戒為下”的意識,培養孩子的安全習慣,增強自救互助技能,從而促進兒童健康成長。
中國扶貧基金會聯合江西省慈善總會于2019年5月開始在吉安縣共同實施兒童關愛項目—“童伴媽媽”項目。項目通過“一個人、一個家、一條紐帶”模式,在留守兒童相對集中的自然村聘請一名全職的兒童守護專員“童伴媽媽”,依托當地資源完善一個兒童活動場所“童伴之家”,構建起與民政、公安、司法、衛生等政府職能部門聯動的工作機制,組建一支兒童關愛志愿者隊伍,形成有效的、直達兒童身邊的服務網絡,保障兒童福利政策的落實和兒童權利的保護。目前,“童伴媽媽”項目在該縣6個鄉鎮10個村實施,投入資金每年30余萬元,惠及農村兒童1000余人,其中困境兒童200余人。 (吉安縣慈善會 李陽、曹燕霞)
|